斯坦福“師徒檔”獲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斯坦福“師徒檔”獲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理論為什么能獲獎?
10月12日17時,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執教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因在“用于改進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方面作出的貢獻,成為新晉得主。
拍賣每天都在買賣雙方之間分配天文數字。現在拍賣不僅存在于私人領域,還遍布公共采購,例如頻率、電力和自然資源,所有國家都在通過拍賣政府債券來獲得貸款,歐盟拍賣排放配額以緩解全球變暖。因此,拍賣會影響到各個層面的人,并且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復雜。這是今年的諾獎獲獎者做出的重大貢獻,他們不僅闡明了拍賣的工作方式以及競標人為何以某種方式行事,還利用他們的理論發現為商品和服務的銷售發明了全新的拍賣形式。
拍賣的結果取決于三個因素,拍賣的規則,拍賣對象的估值,競標者所有的信息。拍賣理論可以解釋這三個因素是如何支配競標者的行為,還可以說明如何設計拍賣,以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當同時拍賣多個相關對象時,這兩項任務都特別困難。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通過創造新的定制拍賣模式,使拍賣理論更適用于實踐。
尋找最好的拍賣是長期困擾經濟學家的棘手問題。傳統的英式拍賣以較低價格開始,逐漸提高叫價,價高者得。荷式拍賣以高價開始,逐漸降低,直到有競拍者接受。這兩種拍賣都是公開出價,所有的參與者都能看到其他人的出價。在其他類型的拍賣中,競價是封閉的。例如,在公共采購中,投標者通常采用密封投標,而采購者選擇承諾在滿足具體質量要求的情況下以最低價格提供服務的供應商。在一些拍賣中,最終的價格是最高的出價(首價拍賣),但在其他形式中,贏家支付第二高的出價(第二價拍賣)。
拍賣分析的難點在于,競標者的最佳策略取決于他對其他參與者將在拍賣中出價的看法。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維克瑞(William Vickrey)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創立了拍賣理論。他分析了一種特殊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被拍賣的商品或服務對于投標者來說只具有私人價值。這意味著投標者的價值是完全相互獨立的,其愿意付出多少錢也是完全主觀的。然而,完全私人價值是極端情況,大多數拍賣物品具有相當大的共同價值,即部分價值對于所有潛在競標者來說相等。由于每個競標者都喜歡對自己的信息保密,競標者面臨著其他參與者對真實價值擁有更好信息的風險,這就導致了在真實拍賣中出現低出價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贏家詛咒”。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創建了一個分析共同價值拍賣的框架。他描述了在真實價值不確定的情況下,首價拍賣的最佳出價策略。參與者將出價低于他們對價值的最佳估計,以避免交易失敗而遭受“贏家詛咒”。他的分析還表明,隨著不確定性的增大,競標者會更加謹慎,最終價格會更低。最后,威爾遜指出,當某些競標者擁有比其他人更好的信息時,由“贏家詛咒”造成的問題會更嚴重。那些處于信息劣勢的人會出價更低或完全放棄參加拍賣。
分析同時具有私人價值和共同價值的拍賣中的出價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保羅?米爾格羅姆最終攻克了這一難題。米爾格羅姆的分析包含了有關拍賣的重要新見解,其中一個問題是不同的拍賣形式如何處理“贏家詛咒“問題。在英式拍賣中,拍賣師以低價開始,然后抬高價格,競買人觀察其他競買人退出拍賣時的價格,從而獲得有關其估價的信息;由于剩下的競標者比拍賣開始時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他們不太可能出價低于自己的估價。在荷式拍賣中,拍賣師以高價開始,然后降低價格,直到有人愿意購買,這種拍賣不會產生任何新的信息。因此,在荷蘭拍賣中,“贏家詛咒”的問題比在英國拍賣中更嚴重,后者導致最終價格更低。這反映了一個普遍的原則,當競標者在投標過程中對彼此的估價了解得更多時,這種拍賣形式會給賣家帶來更高的預期收入。因此,賣家有動力在競價開始前向參與者提供盡可能多的關于物品價值的信息。
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的開創性工作從基礎理論開始,再將他們的成果應用于實際,并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拍賣越來越多地用于分配復雜的公共資產。從拍賣理論中獲得的基本見解為構建新的拍賣方式提供了基礎,從而克服了新的社會所帶來的種種交易挑戰。
新的拍賣模式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基礎研究如何能夠在隨后稱為造福社會的發明。這個例子的不同尋常之處就在于,發展且實踐了理論的是同一批人。二位獲獎者對拍賣所做的開創性研究對買賣雙方和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益處。